这个暑假,县管校聘成为茂名教师队伍一个热门话题,可以说,这个暑期是全茂名教师过得最不安心的最不愉快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人心惶惶、饱受煎熬的假期!
2014年9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做出全面部署,并提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部署,该项工作将于2020年在全国铺开。这一举措的初衷是非常好的,第一,通过教师的县管校聘,促使教师在县域内合理流动,促进各学校之间教师水平的基本均衡,从而促进教育均衡,第二,通过教师的流动,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紧迫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
▲教育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 “县管校聘”其实说的就是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全部实行县级政府的统一管理,特别是统一定期强制交流或轮岗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
实行“县管校聘”管理重大改革后,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将不会再有一辈子都在某学校工作,而是教育部门根据各学校教学的需求,均衡合理地统筹调配教师。这其实就是国家实行“县管校聘”改革的缘由。“县管校聘”说白了就是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由学校聘用,教师工作的学校由县级教育部门统一调配。这也是现阶段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作出的相应政策。
那么,推行“县管校聘”这种政策,对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一、优点:
1、“县管校聘”打破了编制束缚,让中小学教师流动体制更加灵活。农村教师也随着生源的流动而大量流动起来。农村教师最大的流动就是到城区学校去跟岗交流学习。这样,农村的大部分教师在他们跟岗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到了城区学校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学习到了城区学校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也有了和名师、名校长共事的机会,他们多多少少都会学到一些相对于教学来很有用的知识。这些农村教师一旦返回原校后,就会在跟岗学习期间把学到的知识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这对农村教师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良性的培训学习手段。
2、“县管校聘”打破了岗位局限,让教师有序合理地科学流动。推进了城乡师资配置的均衡。现在我国的各大中小城市都在扩建,农村大量人口涌进城区,这就使得农村中小学校的生源也在急速锐减。没有了学生,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师当然就多出来了,这该怎么办呢?当然就要实行“县管校聘”,把农村中小学校中多余的教师调配到城区。这种调配有两种手段,第一种手段就是遴选农村优秀教师到城区学校去,这是永久的调配。第二种手段是短期调配——强制农村多余教师到城区学校去跟岗交流学习。这两种调配手段不一,但最终的目的都是均衡城乡中小学校的教师资源,让城乡中小学校的教学均衡发展。
3、“县管校聘”打破了城乡教师的身份局限,让农村优秀教师有机会遴选到城区学校去任教。一直以来,农村教师一直是农村教师,没有机会也没有可能成为城区教师。除非这个教师有特别坚硬的后台。可是现在,只要你有本事,只要你足够年轻优秀,你就有机会遴选到城区中小学校去任教。这样,农村教师也可以像孙大圣一样摇身一变,变成城市教师。这对农村教师来说真是一大喜出望外的好事情。
4、“县管校聘”打破了终身体制,让教师退出机制更加完善。《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我国实施教师聘任制:教师以岗位职责为依据,逐步建立以竞聘上岗为核心的教师退出机制。聘任制规定教师年度考核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学校可以调整其岗位,或给予落聘处理。这就打破了教师的铁饭碗,激活了教师的教学活力,这对城乡义务阶段的中小学校的教学都是相当有利的。
二、缺点:
1、“县管校聘”让农村跟岗教师生活极大不便。“县管校聘”虽然打破了编制束缚,让中小学教师流动更加灵活,但农村一部分教师被强制交流到城区学校,这就给这部分跟岗交流的农村教师带来了生活上的极大不便。最突出的就是住房的问题。农村教师的住房多在农村,而城区中小学校一般都不会给从农村学校到城区学校来交流跟岗的教师准备生活用房。这部分跟岗学习的教师不得不去学校附近租房子住。然而城市里的学区房租一直是价格不菲的,农村教师为了完成跟岗学习任务,再贵也要咬牙坚持下去。这就造成了生活上的极大不便和经济上的极大负担。
2、“县管校聘”让农村中小学校年轻优秀的教师大量流失。“县管校聘”虽然打破了岗位局限,让教师有序合理地科学流动,推进了城乡师资配置的均衡。可是农村中小学校大量优秀教师也因此被遴选到城区中小学校去任教。就连农村教师跟岗学习到城区去都是要45岁以下的教师。这样下来,农村中小学校就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的教师在坚守了。这对农村中小学校来说确实是个非常不妙事实。没有年轻优秀的教师,学校就没有活力,教学质量、教学面貌决不好到哪去。
3、“县管校聘”让农村中小学校优秀学生大量流失。“县管校聘”打破了城乡教师的身份局限,让农村优秀教师都遴选到城区学校去任教。这样,家长发现原来学校的年轻优秀的教师都去城市去了,学校现在剩下的就一些老弱病残的教师在教书了,这样孩子能学到知识吗?这样一算,不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外出做生意,都马上带上孩子到城区学校上学去了。谁愿意让一帮老弱病残的老师给自己的孩子上课呢?家长也不傻啊!
4、“县管校聘”让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大量落聘。“县管校聘”打破了终身体制,让教师退出机制更加完善。《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更是明确规定了的。可是不论农村或者城市,每个中小学校的教师都是按学生的比例来给教师编制的。现在由于城市扩建,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区,到城区打工的、买房定居的越来越多,这样农村学校的生源一直在逐年快速锐减。可是农村教师数没有变化,各省人社部门都是按学校学生的人数来给教师编制的。没有学生,教师编制就少了!可是原来的教师人数没变,当然就有一大部分农村教师由于学生锐减而没有编制成为了落聘教师。教书有二三十年了还落聘,这就是农村教师最大的悲哀。
城区教师正好相反,城区原来的教师数不变,现在突然涌来一大波农村学生,学生多教师编制就多,所以城区的中小学教师从没听说有落聘的教师。有编制没有老师教书怎么办?很简单,去农村学校要老师来就行,这农村来的老师叫跟岗学习交流老师。农村来跟岗学习的老师又能给城区中小学校干活,又不占编制。这有什么不好呢?
由此可见,“县管校聘”的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和教师来说,弊大于利。首先是农村学校没有了优秀教师;再次农村学校没有好了的生源;最后就是农村学校教师大量落聘。
县管校聘虽然茂名正在实施,但好多地方已经实施多年,有人说,县管校聘,一片好心,却是干了坏事。每一项政策的改革,都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于是就会有人说好,有人说坏。然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某地方实施县管校聘几年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看法就是:媒体叫好,但其产生的作用,是不积极的。
1、县管校聘后,教师人心浮动
一是教师失去了主人翁的精神。按照县管校聘的实施,在各地区可能有差异,但是中心思想,就是竞聘上岗,聘不上的县域内流动。只要存在这个聘不上的比例,就会有人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而这个人,非常有可能是自己。我记得在以前的学校中,因为教师相对稳定,很多教师都把自己班上的孩子称作“我的孩子”,自己班的学生考好了,运动会获奖了,都很高兴,有一种主人翁的思想。而县管校聘后,很多教师失去了这种主人翁了感觉,有的教师说:说不定下学期我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二是某些学校,挫伤了教师的热情。有的地方、学校把“县管校聘”搞成“末位淘汰”,把“末位淘汰”搞成“投票使坏”……据教师反映,浙江省的个别学校,在执行县管校聘政策时,竟然采取了在教育干部和部分特殊老师第一轮顺利竞聘的情况下,给出指定数量的不合格人数,让剩下的老师相互投票。根据了解,不只一个地区一所学校这么做。有些学校是让老师打ABC,显得稍微隐蔽一点。有的学校,规定了一些必聘人员,比如学校行政、领导,评委会成员等等,然后剩下一线教师人人自危,聘不上的概率大增。产生的结果恰恰是直接保护了已经无法潜心于一线教学的“行政人员”,而直接挫伤了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
三是让某些教师不踏踏实实做教育,而潜心钻营。在这种主观性很大的聘任中,一些教师在家庭、子女入学、经济条件的压力下,为保住现有岗位,只能走后门、拍马屁,送礼,不仅败坏了教师风气,而且会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是人性的弱点怎么克服。教师是人,是人就会有情绪。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从乡下到城里,从差学校到好学校,或许还能接受。若是从城里到乡镇,从乡镇到偏远地区,估计谁都不愿如此,更不愿长期如此。既是聘任,就有周期,既有周期,谁都会想到更好的地方去,或者回到原来的好地方去。如此,被轮岗交流的教师,会有心情认真踏实地工作吗?
2、县管校聘后,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一是教师短缺的问题没有解决。
安徽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让人印象深刻:一是6月上旬,全省教师招聘,报名结束时,200多个职位无人报名,或报名不足3人;二是6月下旬,省教厅出台定向培养2500名乡村小学全科型老师的政策,其中,初中起点专科层次拟招聘2200名,尽管某县最低控制线低到了触目惊心的330分(该县普通高中录取控制线是420分),但报名者仍旧廖廖无几!
教师短缺的尴尬现状不言而喻:这边现有教师队伍已经明显出现“断层”,那边想入职教育行业的人,却明显意愿不强。——必须的人手尚且不够,何谈优化资源?
真正的优质资源,从来都是稀少的,紧缺的。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优质资源,莫过于教师。而在目前的中国,真正的优秀教师,可以说是绝对的短缺。
并且,教师的成长是缓慢的,优秀教师的出现,必须经过时光的累积,岁月的打磨,是急不得的事情。通过“县管校聘”想让优秀教师多起来,真的可行吗?
二是县域内教师资源均衡没有实现。
教育均衡的一大重要指标就是教师资源的均衡。就目前试点开展情况看,“县管校聘”的操作模式大同小异:以教师全员竞聘上岗的方式,以浙江省为例:按照“校内竞聘、学区竞聘、跨学区竞聘”三步依次走—第一步,“校内竞聘”,教师向学校申请,学校组织竞聘小组进行资格审查,类似评优评先,量化打分,分高者留,分低者流,类似末位淘汰;第二步,“学区竞聘”,各校首轮落聘人员,去学区内其他有岗位的学校应聘;第三步,“县域内竞聘”,前两轮落聘者,参加县域内有岗位学校(多半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竞聘,最后仍然落聘的,包括没有参与竞聘的,和不服从统筹安排的,将被组织待(顶)岗培训,经培训和考核仍不能上岗的,再按程序进入解聘程序。
这样操作的实际的情况并不是真正的所谓“县管”,而是小部分人被县管。每校以百分比的方式淘汰所谓不合格或不适应的教师,这些教师为了有岗位上班,很可能被其他相对薄弱学校聘用,导致薄弱学校聘用薄弱老师,优质学校聘优质老师,导致学校之间师资差距越拉越大。
三是教师结构化矛盾没有缓解。
县管校聘不能根本上解决教师结构化的问题。比如有些学校音体美教师短缺,实施了县管校聘,不但没有将通过县管校聘聘来短缺的音体美教师,反而将本校本来就不多的音体美教师交流去了外校,而本校不缺数学教师,却交流来了数学教师。最后,本不该上语文数学的教师拿来上语文数学,有些对音乐、美术一窍不通的语数老师却走上了音乐、美术教师岗位,整个教师结构化矛盾不但没解决,反而乱了套。
四是家长满意度进一步降低。
教育均衡的最终目的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一个家长喜欢频繁换老师的班级。某地区规定:县管校聘教师聘用周期为3年,每3年一聘,初中,高中倒还好点,三年刚好教完一届学生,小学就麻烦了,实施县管校聘后,注定有班级必须要在中途换老师。有的班级如果运气不好一点,甚至可能年年都在换教师。新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脾气秉性,教育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能适应吗?家长能适应吗?家长能满意吗?教学质量能保证吗?
“县管校聘”的初衷当然是很好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倘若政策被简单粗暴地实施,长期受损的绝对是教育——教师心态的恶化,必然导致教育生态的恶化。
县管校聘是一项很有魄力的改革,但是只有"破",没有“立”的改革,很难成功。或许教师的地位如何得到有效改变,教师的待遇如何得到有效保障,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如何得到有效提升?这些反复提起的问题,才是一把解决教育问题的钥匙。
来源:教师快讯(快乐教师666) 班班通教学系统(叶老师 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