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金秋,高凉大地,千里沃野,遍地生“金”。如今,走进高州,标准农田、水产品养殖场、畜牧养殖场星罗密布,温室大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正在兴起,“全国水果第一县(市)、全国菜篮子工程之南方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荔枝和龙眼之乡”等赞誉声音不绝于耳……全市农业呈现勃勃生机,这些不仅是我市农业经济的特色,也是农民增收的亮点所在,它们为希望的田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十七大以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努力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变。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附加值,以实现由农业生产大市向食品工业大市、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特色农业四季“流金淌银”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我市抢抓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契机,按照“品种调新、产品调特、质量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积极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做到了“四季无闲田,人闲田不闲”,行走在绿油油的田间地头,让人由衷地感受到特色农业四季“流金淌银”的魅力。 我市把品种、市场、资源、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在做优做强原有特色农业品牌“荔枝、龙眼、香蕉”等大宗拳头产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新农产品,重点培育和壮大了黄榄、北运菜、鲜淮山、藿香、番薯、何首乌、花卉、甜玉米、黄皮、南药等十多个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对资源品种进行改良和提纯复壮,重点建设了3000多亩爆皮王番薯、万亩淮山薯、万亩何首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创出了市场,打造了新优特农产品“高州造”的品牌。 我市还以“一乡一品”项目建设为纽带,推动特色农业基地化生产,形成数村一品、数镇一品、一区一品的特色效益农业布局,实现区域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产业化,产品销售市场化,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中,曹江鲜淮山产区的鲜淮山售价一般在6—7元/斤,当地农民仅是鲜淮山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1800多元;云潭“爆皮王”番薯产区的番薯售价一般在1.5—2元/斤,当地农民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达1500元。据调查统计,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带动农户增收2.5亿元以上。 此外,我市充分发挥天然温室的气候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目标,积极开发冬季农业,大力发展以北运蔬菜为主的冬季效益农业,使冬季农业成为我市广大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谱写了在四分地里发展现代农业、致富农民的好篇章。全市每年种植北运菜25万多亩,产量50多万吨,产值8亿元,曾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全国菜篮子工程之南方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如:通过引进外地老板承包土地的办法带动西部农民发展冬种生产,如在镇江镇江口村委会种植珍珠番茄200多亩产;在宝光街道下汉村委会种植番茄300多亩、甜玉米100多亩;在石鼓镇丽山村委会种植苦麦菜400多亩、金山村委会种植珍珠番茄300多亩。种植品种有玉豆、青瓜、辣椒、茄子等。北运菜生产的发展,使我市由传统“稻—稻—薯”耕作模式向“稻—稻—菜”和“稻—稻—菜—菜”的耕作模式转变,并实现了亩产值超万元的目标。 粮食生产红旗越飘越红 一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确保总产”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粮食生产,成效显著。十七大以来,我市粮食连续多年取得丰收,2008年,我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广东省获得此殊荣的2个县(市)之一,2009年我市又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全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市)。我市粮食生产这面红旗越飘越红。 在粮食生产中,我市始终坚持以种植杂优水稻为主,并注重研发和培育优质水稻。同时,大力推广水稻抛秧栽培以及免耕栽培、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和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通过推广良种良法,有效提高了全市粮食单产水平,增强了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我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9.27万亩,单产431公斤,粮食总产量38.49万吨,与2007年对比分别增1.62万亩、增3公斤、增0.97万吨;商品粮14.15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223公斤,粮食产出排全省第二。 市农业业局的领导告诉我们说:“加强领导,构建粮食生产长效机制是关键。”为此,我市推行粮食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农业领导为副组长,农业、财政、水务、国土资源等相关单位领导为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粮食生产考评责任制。我市根据上级要求形成粮食考评工作文件,层层分解落实粮食生产考评指标任务到各镇(街道),使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责任更加明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在粮食生产的关键时节,市成立促生产保收成的工作小组,深入各镇粮食生产第一线,督促各镇依靠行政推动切实抓好粮食面积落实,保证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 抓紧时间收割稻谷后正在抢种冬种的谢鸡镇官庄村民徐伯说:“现在的政策就是好啊,种粮政府还补钱”。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我市一方面抓好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另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落实涉农补助政策。2008年以来共落实各类种粮补贴金额共27411.8万元,惠及种粮农户26多万户,农机购机补贴3754.75万元。 农业要丰收,科技须先行,投入是保障。2008年开始实施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按照“四有”、“六统一”的要求全面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做到市有万亩示范片,镇有千亩片,村有百亩示范片。2008—2012年共在荷塘、宝光、石鼓等镇(街道)建设国家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17个,镇有千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133个,累计高产创建面积52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12.8%。通过高产创建有力地推动全市水稻大面积产量的提高。同时,健全市、镇、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市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科所、农作物病虫测报站、良种繁育场,基层设立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26个、农业技术咨询点151个,村设有示范户17000多户。同时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系统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提高农技推广系统的技术水平。2008-2011年高州市开展粮食生产技术培训班1030期,共培训农民213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3万多份。制作印发《高州市水稻亩产550公斤栽培图》、《高州市水稻亩产600公斤栽培图》6万份,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91%。“科技兴粮”战略取得明显实效。为了加大投入,我市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提高粮食发展能力。2008-2011年,我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水利、农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大禹杯等项目,争取财政投入资金1亿多元,建设防渗渠道251.5公里,建设机耕道路135.29公里,开挖疏浚渠道529公里,建拦河坝(水陂)、抽水泵站44座,建成现代标准农田8.79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9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 岭南佳果美名扬 “新歌初谱荔枝香,岂独杨妃带笑尝”。每年的农历三月伊始,有“全国水果第一市”美誉的高州市迎来了水果丰收的季节。 高州水果种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尤其盛产“白糖罂荔枝”、“妃子笑荔枝”,“储良大广眼”、“双孖木龙眼”,“遁地雷香蕉”等名优水果,水果种植面积达160万亩,年产水果90万吨以上。高州水果以其品质特优而闻名中外。 高州荔枝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现存的古老荔枝树——根子镇贡园荔枝,树龄达1300多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见证了荔枝的古老而又极具诱惑。目前,全市荔枝种植面积58万多亩,有中华红、白糖罂、桂味、黑叶等优质高产品种。白糖罂曾获广东省早熟优质荔枝第一名,桂味荔枝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0年2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高州时亲手种下了一颗“中华红”荔枝树,并亲笔题词,“搞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山上种荔枝、山腰种龙眼”,我市开创了龙眼上山种植的先例,全市龙眼种植面积达33万多亩。储良龙眼、双孖木龙眼是我市的主栽品种,在首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分别被评为金奖和铜奖。从品种的选育到试验推广,从零星种植到规模生产,如今储良龙眼已遍布我市各大生产区域。龙眼的系列加工产品——龙眼干、龙眼肉、龙眼酒以及龙眼糖水罐头等均为滋补珍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全市香蕉种植面积32万亩,总产65万吨。遁地雷香蕉曾获首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银奖,第二、三届中国农博会名牌产品,1999年获中国国际名牌产品,1996年在全国首批百家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高州市被命名为“香蕉之乡”。其品质好、产量高,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及港、澳、日本等地。 高州的“爆皮王”番薯色黄、肉香、味美,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供不应求,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港澳地区,已成为当地人探亲访友的送礼佳品。高州的“双皮黄”番薯,以其肉质香甜可口被定为全省唯一选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供食品。 养殖业成了致富“金钥匙” 在全省养殖业行家里,只要说起高州,大家无不啧啧称赞。 我市养殖业规模宏大,是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百强县(市)。生猪出栏量、猪肉产量、禽蛋产量、罗非鱼产量等指标已连续多年排在全省前列。 2011年全市养殖业产值44.1亿元(其中牧业39.5亿元,渔业4.6亿元)。生猪出栏量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肉类总产量、禽蛋产量、水产品产量、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2011年生猪出栏142.1万头,出售和自宰肉用牛8277头、家禽3623万只,肉类总产量15.1万吨,禽蛋产量1.75万吨。已建成东南部瘦肉型猪、西北部肉蛋鸡、城郊肉鸽、西南部罗非鱼四大生产基地,形成了以生猪、肉蛋鸡、肉鸽、罗非鱼为主,牛、羊、兔、狗、鹿、鳄鱼等节粮型和特色养殖全面发展的生产格局,打造了华南地区最大的蛋鸡场和粤西最大的生猪养殖场。高州现有国家级生猪养殖示范场3家、蛋鸡养殖示范场1家;省重点猪场16家;国家级原种猪场1家,省二级种猪扩繁场27家。高州是全国罗非鱼养殖生产基地之一,全市水产养殖面积7.4万亩,其中罗非鱼主养面积5万亩,产量4万吨,产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茂名的四分之一,是茂名市罗非鱼“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主要由茂名、湛江等地的鱼片加工厂收购加工后出口欧盟及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高州市茂大养殖场曾代表我国罗非鱼出口原料基地接受美国FDA官员和欧盟官员检查,受到美国和欧盟官员的高度赞誉。 十七大后,我市基本告别了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生产迈进。规模化、产业化养殖不断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有规模养殖户约9000多户,其饲养量约占全市养殖量的80%。经过多年的养殖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调整,我市建成了东南部瘦肉型猪、西北部肉蛋鸡、城郊肉鸽、东南部淡水优质鱼四大养殖基地。 养殖大户(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高州市的一些养殖大户(龙头企业)通过自身积累和政策扶持,实现滚雪球式的壮大发展,并且带动了周边养殖业的发展。杨氏农业有限公司,1997年与美国伊势公司合作办蛋鸡场,2008年购回全部股份,现有存栏蛋鸡70万只,是广东省级龙头企业,为全省最大蛋鸡场。“近年来,不仅仅是我公司发展壮大了,更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养鸡业,不少群众因此致富了。”谈到自己公司的发展业绩时,杨氏农业有限公司的杨经理侃侃而谈。三和牧业有限公司于1995年起步,从当初的20多头种猪到现在的1200多头,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分界镇成为高州市的瘦肉型猪养殖大镇。分界宏益有限公司现存鳄鱼4万多条,已发展成为广东省规模较大的鳄鱼养殖场。 产销逐渐连接。现在高州市大规模养殖场的销售已不成问题,不少养殖场与外地加工厂、经销商建立稳固的购销关系,如顺达、湖塘、三和、盈裕等猪场成为供应本省东莞的生猪基地,不但销路畅通,而且售价好,还获得东莞政府的补贴。由于没有大规模养殖场的竞争,中小规模养殖场的销售以当地市场为主,也有部分养殖场通过养殖合作社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连接,如分界众志养猪合作社、根子青年农民养猪合作社、长兴罗非鱼养殖合作社等,通过统一生产、统一销售,有效地解决了社员养殖产品的销售问题。 农业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培养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龙头企业经营状况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十七大以来,我市重点抓住龙头企业这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牛鼻子”,初步形成了省、市、县梯级发展的龙头企业群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让田野连着车间,使农民成为工人。 高州位处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常年平均气温为22.8度,降雨量为1892.7毫米,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分布着一江十河,及众多的湖泊山塘,丘陵、盆地、平原交错,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为种植树农作物的和经济作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十七大以来,我市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宽做长产业链条,做优做响农业品牌上下功夫。我们鼓励加工型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广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让田野连着车间,使农民成为工人。通过创新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方式,大力培育专业村、专业乡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使满足农户需求与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市场连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方式。全市有杨氏农业有限公司、源丰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50多家,带动农户58000多户。其中杨氏农业有限公司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年产鲜鸡蛋1万吨,为我省最大的蛋鸡场,带动农户3300户,养鸡200多万只,大井镇成了名副其实的养鸡专业镇。全市有明河香蕉生产合作社、长兴罗非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0多个,入会农户33000多户。 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2.14亿元,销售收入11.048亿元(食品集团8亿多元、顺达猪场1.36亿元),实现利润2.32亿元。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6家,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1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种植基地9720亩,畜禽养殖量133.3万头,辐射带动农户22931户,带动农户年增收1.399亿元。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65个,合作社农民成员6197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走出了一片农业大发展的新天地。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过程中,演奏了一首和谐紧凑、令人振奋的田园交响曲,阔步迈向现代化农业强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