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8日,高州 "纪念杨公诞辰1185周年”活动在杨公故里——马贵镇拉开帷幕!广东省人大代表、东莞高州商会会长钟桂祥、非遗“杨筠松堪舆文化”代表性传承人,高州杨筠松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扶贫协会常务理事,茂名市第九届政协委员叶炳辉,和来自全国各地几十名杨公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杨公文化传播使者,以及高州主流媒体参加了活动,深切缅怀季杨公的辉煌成就和崇高品德。现场还举行了感恩祈福放生护生活动。
感恩祈福放生护生 此次活动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杨筠松堪舆文化”代表性传承人、高州杨筠松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扶贫协会常务理事,茂名市第九届政协委员叶炳辉先生,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带领高州市杨筠松文化研究会以“弘扬杨公文化”为目的,围绕杨公的‘救贫’精神,并应用“杨公文化”的核心技术去规划人文居住环境,将“和谐人居”的思想更大程度地为大众服务”, 叶炳辉先生为传播杨筠松文化,把杨筠松“救贫博爱”的精神打造成高州名片,不辞劳苦,不遗余力。
中国地理宗师杨筠松堪舆文化传承人叶炳辉 2018年7月28日叶炳辉先生被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聘任为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杨筠松(834年~903),名益,字叔茂,号救贫,出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834)三月初八,祖籍窦州(今广东高州市马贵镇一带),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学家。
因为其用以地理术行于世,使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一千多年来,杨公文化广泛运用在中华大地的城镇、村庄、寺庙、民宅等古建筑载体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建筑风格。截至清末,中国有上百个城市、2000多个县、数万个村镇,由继承“杨公文化”的地理大师精心选址、规划和布局,这种范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其中,有众多佳作已经成为当今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贵石门 杨公先祖在秦始皇“南戍五岭”时作为客家人, 落户突洞驿(马贵堡)、高凉一带。 马贵石门峡建仙师殿塑像供奉杨公, 当地深水村保存着刻有本地俚人花码字〡二〣〤〥〦的杨公罗盘, 花码字的发源地为高凉。 流传着出米窿典故和杨公岭(阿公髻)里的凤凰山“大西对小西,凤凰金鸡两边企……” 等杨公地理留题。
据记载,当年杨筠松回马贵祭祖,慕名前往凤凰山地母朝拜,被当地气势磅礴的峰峦所吸引,对陪同的徒裔交待,死后安葬于此。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叶炳辉先生根据杨公生前留下的钳语,准确地为杨公陵选好址,组织高赣两地堪舆文化研究会的人员举行了杨公魂归故里的安葬仪式。
据史料考证,高州市马贵镇是中国地理宗师杨筠松的第一故里,也是杨公文化的发源地。杨筠松一生致力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帮助民众进行人文居住环境的规划,创造了自唐代以来有系统理论、有具体实践操作规程的中国地理文化,开创中国地理文化的新时代,在地理堪舆学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被后人尊称为“杨公”。
江西赣州则是杨筠松第二故里和长眠归宿地,杨筠松在赣州生活时间长达25年,直到今天,赣州的老城区、城郊的杨仙岭、于都杨公坝、兴国的三僚等地方,都留下了杨筠松许许多多的遗址和传说故事,渗透了杨公堪舆文化的艺术精髓。
杨公纪念馆位于马贵镇,是我国首座为纪念中国地理宗师杨筠松(杨公)而建的纪念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杨筠松堪舆文化”的传承基地。
据了解,杨公文化纪念馆主要是为研究杨公文化搭建平台,杨公倡导的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理念、救贫之道,及其著述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质文化遗产,对当代建筑有现实指导意义,纪念馆的建设对推动杨筠松堪舆文化的传承,对广泛服务社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杨公纪念馆”金色牌额,由著名哲学家、国际易学联合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导温海明教授书写。
纪念馆大门两边立柱,门柱对联金色字福头框,字体奇特,融合易道阴阳之法,上联“二部龙经爕理阴阳窥宇宙”,下联“一根木杖指点江山定乾坤”,由中国著名学者、法学家、易道书法创造者马宝善先生撰联并书写。
2015年,“杨筠松堪舆文化”入选茂名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杨公倡导地理学的“和谐人居”理念,救贫的博爱精神,及其著述,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影响深远,对当代建筑有指导意义,被喻为是东方的“人居”科学,其“和谐人居”学说、济世救贫精神和耕田得道耕天下的处世哲学,堪称古今典范,千古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