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高州府志》记载,建造宝光塔,共耗费白金十三万多两。这些建塔资金分摊到府属六个县衙负担,同时发动乡民捐献,县中邑人李铠捐资八万。高州现存的书馆有电白的敦煌馆、信宜的晋籓学馆。高州城的冼太庙也是由六属合建。
高州现存的这些最有价值的建筑正是高州六属的结晶,是高州府这六属县衙的公共财富,高州市一市不可独霸。相反,高州如果能更好地保护利这些大家共有的财产,发展寻根之旅,欢迎七百多万高州府同胞,重游高州, 这才是发展旅 游高州 的开启之路。什么古色、红色、绿色,这三色旅游,只是生硬的搬弄。
宝光塔不是高州市的宝光塔,是高州府的宝光塔。高州书院群是高州六属各姓的书院。高州冼太庙是中国的冼太庙。
高州只有保护利用古建筑,用更开阔的胸怀,才能吸引更广的游客,才能羸得快到来的旅游经济、文化盛宴。
全稿的思想来自当年行走高州大街小巷所
听到的“好多电白人、信宜人回来寻找高州当年的书院”。千年古郡高州城文物荟萃, 古迹众多,记录着古城的沧桑变 迁,而城内的古书院群更是古城的一大特色,默默地积淀着古城的历史记忆。记者近日走进高 州城,发现这些古书院在岁月的风吹雨打和历史的变迁中,大部分都消失了,目前保存得较好的 有南皋学舍、延陵学舍、大文范学馆、晋籓学馆等几间。
八十多岁的卢婆婆回忆书院街
渐行渐远的书院街 书院街(常平街)的大文范学馆 大文范学馆马头墙上雕花画栏
高州的书院以明、清两代最为鼎盛,四县六属都在府城设书院,供童生、生员进修用。这些书院以圣殿坡(孔庙)为中心,分布在周边的大街小巷里。从万寿街至仓边街,再到常平街,曾布满了书院,当地人曾统称这几条街为书院街。 当日,记者走进这几条街时,看到仓边街的一段古围墙边,一位老婆婆正在拔着城墙草。老婆婆告诉记者,她姓卢,今年80多岁了,在仓边街生活了几十年。卢婆婆说,别看这些街道现在深深窄窄的,但说起历史,绝不平常,过去是学子云集、最有特色的书院街。 “这边是当年电白县人士建的学馆(废科举办学堂后,高州士民皆习惯以‘馆’称书院),这边是李姓族人的学馆,再去是黄姓族人的学馆——”卢婆婆记忆犹新地向记者介绍。 在万寿街居住了近50年的李生说,当年的书院街,光是供应学子的日常生活用水,就养活了好几家人。李生的奶奶当年专为生员挑水、洗衣服,一家人就以服务书院里的生员为生计。高州解放时,书院街曾热情迎接南下部队,住满“四野”解放军。 位于常平街的大文范学馆,是书院街唯一没有被拆除的学馆。解放后,大文范学馆曾作居委会使用。从外面看,大文范学馆的外表还是完整的,高高的马头墙,雕花画栏,气势雄伟而不失精致。
保存完好的南皋学舍
地处闹市的南皋学舍 南皋学舍2002年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皋学舍是高州保存最好的书院,是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旧址,位于高州城后街。南皋学舍建于清代,为州府学宫(孔庙)生员所居。该建筑为三进二层楼房结构,总进深31.6 米,面阔12.65米。解放后,南皋学舍曾一度分给市民居住,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再作民居。 1926年秋,中共广东区委派往广东南路的首任特派员黄学增到高州,组织和领导广东南路地区的农民革命运动,其领导机关便设于南皋学舍,此时,中共茂名县(今高州市)支部也设在南皋学舍。在支部负责人朱也赤的领导下,组建和发展中共高州党组织,农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芬欢?笔卤涔??驯涓锩?7锤锩?顺焙芸觳?案咧荨?月18日,国民党高州当局调集军队进攻南皋学舍。但中共南路党的领导机关及其办事处人员,在前一小时已全部撤离。自此,南皋学舍的办事处停止活动。
级别最高的高文书院
高文书院拆旧建新后只留下原来的墨砚池
当时高州府内规模最大和级别最高的是高文书院,位 于高州城东(现高州中学初中部),是高州府属书院,原为明代隆庆3年(1569年)高州知府吴国伦创办的南岳书院。 吴国伦,字明卿,兴国人(今湖北省阳新县),进士出身,“后七子”(明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的并称)之一。吴国伦后被奸臣忌恨而“左迁宪幕”,“稍迁至 谯郡守,复徙高凉”。适岛夷——倭寇侵扰高州城,吴国伦率领军民抗岛夷,获胜,为民拥护(《高州府志》有传)。清代康熙四十八年,南岳书院改为敷文书院,嘉庆五年改名高文书院。 高文书院人才辈出,清朝状元林召棠曾就读于高文书院。道光三年,林召棠“未殿试状元。”道光六年,状元林召棠从京回家乡吴川葬父,三年尽孝后,高州知府聘其为母校高文书院教授。 高文书院拆旧建新后,历史的古迹已消隐于尘埃中。记者走进校园里,只看到与古书院同岁的墨砚池还在荡漾着墨绿色的湖水,但仅有原面积的小半边了。当年的墨砚池为一个大池塘,据说书院的生员皆在此洗墨。该池与高州的文笔塔对应,充满神奇传说。
住满居民的晋籓学馆和延陵学舍
晋籓 学馆内墙长满岁月的杂草
在北直街的晋籓学馆门楼,由于被粉刷过,所以很难看出这是一栋古建筑。该馆有二层高,室内也被居民重新装饰过,不过部分窗花、横梁还保留下来。特别是那高大的围墙,颇为雄伟。长满青苔杂草的圆拱门过道、幽深迂回的房间、载有历史痕迹的青砖黛瓦,是晋籓学馆最耐看的风景。晋籓学馆内部被分割成多个房间,如大宅院,住着多户人家。 座落于环城东路的延陵学舍隐居于闹市当中,路过的旁人根本不会想到这里是座古建筑。延陵学舍用青砖堆砌而成,有二层楼高,是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中间的大天井已被分割建成多间小房,被居民用作厨房、浴室等。 住在晋籓学馆和延陵学舍的居民,几乎都不知道这些建筑的历史。这些充满文化底蕴的古建筑,早已被人渐渐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