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80|回复: 12

可悲,杨贵妃吃的荔枝不是高州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25 15: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广州
本帖最后由 独挽狂澜 于 2014-3-28 20:12 编辑

  史料充栋,无一字证明唐长安荔枝产自高州贡园或(潘州、高凉诸地,全是蜀地)

  传闻唐代唐明皇为搏杨贵妃一笑,从岭南把荔枝送到长安(蔡襄的《荔枝谱》与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说是洛州(今四川涪陵),宋景文《益部方物略记》则认为贵妃所食的荔枝来自嘉州(乐山),今人蔺同在《涪州文史资料选辑》肯定杨贵妃吃的是洛州荔枝),为了保存荔枝的色香味,要把整棵荔枝树砍掉然后以快骑驿送。贵妃爱吃的荔枝如果真的产自岭南,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到达长安断断无法保鲜。台湾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解决了这段公案,他画出了一条“天宝荔枝道”——千载之后,此道犹存。
  严耕望先生还推考了荔枝由涪州到长安驿传的具体路线,大体是由产地涪州乐温,沿溶溪水(今龙溪河)河谷北上,经垫江县、梁山县(今梁平)至新宁县(今又名开江)、东乡县,再北过宣汉,又北上越巴山山脉到西乡县,入子午谷,过子午关,从长安正南进抵京师。他并且将这条路线命名为“天宝荔枝道”。
  特别令人惊讶的,在千年后的20世纪中叶,《民国地图集》、《四川人文图》显示,由蜀江北岸之长寿县,有汽车道东北经垫江、梁山、开江(即新宁)、宣汉,北越巴山至子午镇;而21世纪之初的川南地图上,也赫然标有自长寿、垫江至梁平,又北至开江及达县的一条赭黄色高等级公路。这条路正是循唐温乐经梁山之天宝荔枝道驿传的路线。今天的人们乘坐汽车沿着这条道路行进时,哪里会想到正是走在当年为杨贵妃送荔枝的故道上呢?
  《新唐书》七六玄宗贵妃杨氏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不言置驿传送之荔枝取之何处。而《通鉴》二一五天宝五年纪云:“妃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则云驿致自岭南。胡注“自苏轼诸人皆云,此时荔支自涪州致之,非岭南。”考苏轼《荔枝叹》云:“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东坡后集》五。)又苏氏之前辈学人蔡襄《荔枝谱》云:“唐天宝,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及下文所引范成大《吴船录》、王象之《舆地纪胜》皆然。此即胡注所本。
复考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一云:
  
“荔子,汉和帝时取之南海。
唐天宝取之涪。元和中取之荆南,见元微之《论海味表》。《太平御览》,妃子生于蜀,好荔子,(有脱文)胜蜀,每岁飞驰以进。则涪不进久矣。《文粹》,鲍防《杂感诗》云,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雁飞不到桂阳郡,马度皆从林邑山。则唐又取于广西。”(《学海类编集余》五考据类)
按此条汉各、天宝两句,明取苏氏语。检元氏《浙东论罢进海味状》(《全唐文》六五一),只元和十四年特诏进一次即止。鲍防诗,见《全唐诗》第五函第六册。据两《唐书》鲍防传及《唐会要》六七致仕官条,防以德宗贞元五年致仕,诗盖作于此前。所引《御览》云:杨妃所嗜非蜀产,尤可注意。检《御览》九七一荔枝条云:
“《唐书》曰,杨贵妃生于蜀,好荔枝,南海荔枝胜于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热,经宿辄败。”
朱氏《杂记》明取此条而有脱文。《御览》成书远在《新唐书》之前,而《旧唐书》亦无此文。就余所见,惟李肇《国史补》卷上有此条,只有两三字之异,但不重要,盖即《御览》所本,至少可证元和长庆中已有此说。此皆唐代中叶去天宝不过三四十年至多五六十年之史料。复考杜翁《病橘诗》(《详注》一○,《镜诠》八)云:
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

  杜翁与杨妃同时人,亦云贡自南海。《详注》引杜修可曰,“唐所贡乃涪州荔枝,由子午道而往,非南海也;
此特指汉事以讥之。”按《后汉书》和帝纪,元兴元年,“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观杜翁用字遗词诚取汉事故实,然与四五十年后之史家记事相同,即不能视为仅取汉故实,摒而不论。
考张九龄《荔枝赋序》(《全唐文》二八三)云:
“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唯舍人彭城刘侯……经于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嘉叹,以为甘美之极也。……每相顾闲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及理郡暇日,追叙往心,……遂作此赋。”
  按九龄以开元十一年拜中书舍人,十三年秋后出历洪州、桂州都督,二十一年拜相。所谓西掖指中舍而言,此必官洪、桂时所作。后为相多年,声著朝野,必仍宣扬荔枝之甘美,宫城内外已熟闻其事。及杨妃贵宠,而嗜此果,汉代既有南海贡献之旧例,玄宗为博贵妃之欢心,曾诏岭南飞驿贡献,殆无可疑,故杜翁诗句非必仅指汉代故实。惟杨妃高祖为金州刺史,父为蜀州司户,妃又早孤,纪年当在蜀,《国史补》谓其“生于蜀,好食荔枝。”则其自幼所嗜者为蜀产。涪州为蜀中所产荔枝之最近长安者,杨妃宠贵多年,先诏涪州驿贡,再诏南海驿贡,事极合理,固不必限于一处。
  《国史补》云“经宿则败”,考白居易《荔枝图序》(《全唐文》六七五)云:
“荔枝生巴峡间,……夏熟,……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如
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荔枝虽美果,但须及时新鲜享尝。唐宋志书,岭南去长安逾四千里,多或五千余里,唐代驿传,“诏书日行五百里”,此为最高速度,纵为杨妃所尝,特更加速,亦绝不能超过六七百里,则岭南荔枝断不能新鲜驿致长安!故审度情事,南海驿贡荔枝既有汉代之旧例,又经张九龄之宣扬,玄宗欲博贵妃欢心,必曾诏岭南入贡。然以当时交通条件,岭南荔枝抵达长安,断不能保持新鲜;涪州去长安不过二千里,飞驿三日可到,新鲜程度远比岭南驿致者为高,故每年真正能驿到之新鲜荔枝,必来自涪州,非来自岭南。今传唐人史料,惟言岭南者,特以其远而重罪杨妃耳。惟北宋时代当保存史料较多,故仍多言自涪州驿贡者。
  至于荔枝品种,蔡襄《荔枝谱》云,闽中第一,蜀川次之,岭南为下。又范成大《妃子园诗》小序(《范石湖诗集》一九)云:“涪陵荔子,天宝所贡,去州里所有此园。然峡中荔子不及闽中远甚。”范氏《吴船录》卷下涪州条又详之云:“自眉嘉至此,皆产荔枝。唐以涪州任贡,杨太真所嗜,去州数里,有妃子园,然其品实不高。今天下之荔枝,当以闽中为第一,闽中又以莆家紫为最。川广荔枝子,生时固有厚味多液者;干之,肉皆瘠,闽产则否。”又《舆地纪胜》一七四涪州古迹目,“妃子园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味,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又云:“蜀中荔枝,泸、叙之品为上,涪州次之,合州又次之。涪州徒以妃子得名,其实不如泸、叙。”《方舆胜览》六一涪州目引《图经》,同。按此诸条为北宋中叶以后乃至南宋时代之优劣,然亦只云闽中优于蜀产,未言岭南亦优。况在唐世,更未必然。考《寰宇记》一二○涪州,乐温县,“县地颇产荔枝,其味尤胜诸岭。”此为宋代开国时之纪录,去唐最近,则天宝中,涪州荔枝可能优于闽中,更当优于岭南。且闽岭遥远,纵已知其特优,然不能新鲜致之,亦惟有取给于最近之涪州耳。
  涪州既为天宝贡荔枝之主要产地,其由涪州驿运荔枝至长安之路线,宋人尚有记载,云自涪陵县(今县)经达州(唐通州,今达县)取西乡县(今县)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
  《舆地纪胜》一九○洋州景物目下云:
“子午道,去州东一百六十里。《元和志》云,旧子午道在金州安康县界。梁将军王神念以旧子午道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坏,乃别开干路,更名子午道,即此路也。《洋川志》云,杨妃所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涪州志》云七日到长安,不同。”
  同书一八三“舆元府”景物目下云:
“子午谷,生荔枝自涪陵入达州,由子午谷路至长安凡三日。杜甫诗,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
  按《洋川志》不知何时所作,要为北宋之传述无疑。《纪胜》此两条所引,记驿致之日程已有三日七日之异。同书一七四“涪州”古迹目“妃子园”条谓“当时以马递驰载,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于路者甚众,百姓苦之。”《方舆胜览》六一涪州目引《图经》与此同。殆皆取于《涪州志》者。然观前引白居易《荔枝图序》,“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则当以三日为正。下文考证,涪州至长安,陆路不过二千二百数十里,少或不逾二千里,唐代急驿日行五百里,为杨贵妃特嗜,可能更增加速度,故“人马毙于路者甚众,百姓苦之。”若需要七日夜,则一日夜只行三百里,何致人马倒毙耶?或云七日者,正为由岭南驿贡之日数欤?然七日驿到,荔枝已败坏矣。
  然由何路至达州?经达州治所抑或只经州境?此可作进一步之论证。按《元和志》、《寰宇记》记涪州至长安之路线,有三峡水路(取荆襄入武关路)与万、开、洋州陆路两线。三峡水路太迂远,必非荔枝道,而万开洋州路则较迳捷。其行程由涪州治所涪陵县取蜀江水路三百五十里至忠州治所临江县(今忠县),又二百六十里至万州治所南浦县(今万县),又直北取陆路小道一百六十里至开州治所盛山县(今开县),又直北经通州之宣汉县(今万源西南至宣汉间),越巴山山脉,至天宝间之洋州治所西乡县(今县南),盖凡八百四十里。又东北取子午谷路越大秦岭,三交驿,入子午关,约六百三十里至长安。共凡二千二百四十里。此为荔枝道之一可能路线,则经达州东北境之宣汉县,不经州治也。
  《元和志》三○涪州目记至上都路线云:
“东取江陵路至上都,水陆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从万州北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里。”
  《寰宇记》一二○溪州目记至长安路线云:
“东取江陵府路至长安,水陆路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东至万州水里六百一十里,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二百四十里。”
  是两书载涪州至长安皆有两路。其一由水路下三峡至江陵转荆襄道入武关。其一由水路至万州改取陆路北经开州由洋州越秦岭也。此陆路,《寰宇记》云“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而《元和志》作“从万州北开州通宣县。”,“通宣”为“通州宣汉之脱讹无疑。是此道由万州北行经开州及通州之宣汉县,至洋州越秦岭也。又两书于涪州以南诸州目,记其至长安之路线,除取江陵府一路(水路)外,往往亦记万开一道,兹累录如次:
《元和志》,黔州(今彭水)北取万、开州路至上都二千五百七十里。《寰宇记》,同;惟少“开”字。
《元和志》,夷州(约今眉潭地区)北取当[万]州路至上都三千七百里。《记》作北取万州路三千七十里。《志》文“当”必“万”之讹,又“百”“十”互异。
《元和志》,播州(今遵义西)北取万、开州路至上都三千二百七十里。《记》同,惟少“万”字。
《寰宇记》,思州(约今沿河)取万州路至长安二千八百五十里。
涪州以北各州,《元和志》已阙。检《寰宇记》忠、万、开、达(即通)诸州目,或记水陆两道,或记开、通、洋州陆道。其陆道云:
万州“取开、过[通]、洋三郡路至长安一千六百里。
开州“北取通、洋两州路至长安一千四百三十里。”
达州(即唐通州)“东北取洋州骆谷路至长安一千五百七十里。”
按涪州及其以南各州去长安之两道,《寰宇记》实承《元和志》书之,此万、开、达三州行程,除达州乃据《通典》书之之外,万、开两州当亦据《元和志》书之。两书于各州并书水陆两程,颇为例外,而详记去长安路程所经之州县尤为少见之例外,知此诸条所见之由万州北经开、通、洋抵长安之陆路,必为一重要常行之道路无疑。而据两书涪州目所记,经通州者,实经通州之宣汉县,非经州之治所。按隋、唐时代,通州有宣汉县、见《隋志》、《通典》及两《唐志》,惜《元和志》已阙,而宋已省,故《寰宇记》无此县,而于达州东乡县下述废宣汉县沿革,惜颇混淆不清,然在今宣汉县东北甚远则甚明。其首句云:“废宣汉县在州北一百七十里。”盖承《元和志》欤?《一统志》太平厅卷沿革目、古迹目,皆以为在清代太平厅,即今万源县。杨图从之,或失之太远。《地典》以为在今万源县西,或最得其正。要在今宣汉、万源县间,盖亦在后江河谷中。然按《一统志》太平厅卷古迹目引《寰宇记》废宣汉县条,以为在东乡县北一百七十里,与今本《寰宇记》作“州北”者不同。若作“县北”不误,则固当在今万源县治欤?
  又《元和志》,涪州北取此路至长安二千三百四十里,而《寰宇记》云二千二百四十里。“三百”“二百”必有一讹。检两书黔州北取此道至长安皆为二千五百七十里。按《志》云,黔州西北至涪州三百三十里,《记》云涪州南至黔州水路三百四十里,则涪州至长安当以二千二百四十里为正。又《记》云万州取开、洋路至长安一千六百里,又云忠州西至涪州水路三百五十里,东至万州水里二百六十里,其和即涪州至万州路六百一十里,合计涪州至长安亦当为二千二百余里,此见“二百”为正之又一证,故《志》文“三百”为“二百”之形讹。
  万州至开州里程,《通典》两州目皆作二百三十二里,《寰宇记》两州目,同(开州目脱三十二)。又皆云小路一百六十里。按此两州方位为正南北向,而《通典》云开州东南到万州二百三十里,知此大路系循今小江而行,至双江镇,乃循蜀江而西至万州也。小路当即两州间之南北捷道,今已建汽车道,疑唐代已多行小路,故《寰宇记》云万州至长安一千六百里,开州至长安一千四百三十里,只差一百七十里也。
  《通典》一七五,洋州“东南到通川郡宣汉县三百三十一里”,“北至京兆府六百三十一里。”按此时洋州治西乡县,所述正即此道,则西乡经宣汉至开州当约八百四十里也。
子午谷、子午关路,详子午道篇。
  然涪州荔枝之最佳者产于州治西北一百一十里之乐温县。县在乐温山北三、四十里溶溪水(今龙溪河)西岸,约今万顺场、葛兰场地区,奉贡所资盖出于此,宋世所传州治涪陵县城西之妃子园,盖好事者为之,非真其地。
  前引《寰宇记》云乐温县荔枝,“其味尤胜诸岭。”以证宋初以前涪州荔枝品质不在闽岭之下。按《元和志》三○涪州乐温县“东南至州一百一十里,……因乐温山为名,在县南三十里。此县出荔枝。”而于涪州治所之涪陵县不记产荔枝事。《寰宇记》承之,又明其为佳种。检《一统志》重庆府卷山川目乐温山条引《旧志》,山在长寿县西南五十里,“地气常温,禾稼早熟。”荔枝佳品,或与地气有关。天宝驿贡当由此进,前引宋世各书,云涪陵城西之妃子园,盖好事者为之耳。
  关于乐温县之地望:《元和志》云在涪州治所涪陵县西北一百一十里,乐温山之北三十里。《寰宇记》所记,去州之方向里距同,但云在山北四十八里。《记》又云,“溶溪水源出县理北,南流县东,又南至废永安县东北二里注大江。”同书一四九忠州垫江县,“溶溪水在县南十里西流。”检《一统志》重庆府卷古迹目,乐温废县在长寿县西北五十里,永安废县与乐温山皆在长寿县西南,山南乐温滩濒临大江。则溶溪水明即今图之龙溪河,音仍相近。检《一统志》重庆府卷山川目,亦云龙溪古名容溪,是矣。则唐之乐温县即在今龙溪河(高滩河)之西,约今万顺场、葛兰场地区。
  乐温荔枝若东南运经涪州治所之涪陵县再由上述路线东北行经忠、万、开三州,又经通州之宣汉县,向北行,陆路固已迂远,水路尤非人力所能控制。以今论之,当由乐温产地飞驿循溶溪水(今龙溪河)河谷北上,经垫江县(今县)、梁山县(今县)至通州东境之新宁县(今县又名开江)、东乡县(今宣汉东),再北经宣汉(今县东北颇远),与上述涪州东北行经忠、万、开北上之大道合,再北越巴山山脉至西乡入子午谷路,入子午关(长安正南百里)至京师。宋世所传梁山有高都驿路,为贵妃荔枝道所经;盖真得其实矣。今图有汽车道自长寿北经垫江至梁山,又北经新宁(又名开江)及达县(唐通州治)东北之宣汉县,又北至西乡,又东北至子午镇,盖即略循唐代荔枝故道而行耳。
  《舆地纪胜》一七九梁山军景物目下云:
“高都山距军北一十五里。……高都驿路,乃天宝贡荔枝之路也。”
  按宋梁山军,唐为梁山县,在乐温县之东北,驿经梁山境,是必由产地直向东北行,中间必经垫江县(即今县)。前条引《寰宇记》一二○及一四九,垫江与乐温两县同在溶溪水(今龙溪河)河谷,其道盖循河谷而上欤?梁山县北即新宁县(今县,又名开江)。据《寰宇记》一三七达州新宁县,贞观中置,在州东一百七十五里,欲名賨城,西魏曾置开州于此。固为一较大地方。又北则为东乡县,《寰宇记》云在达州东北一百七十里,在今宣汉县东北。驰驿盖由梁山直北经新宁、东乡,北至宣汉,与万、开北行之大道合。检《民国地图集》四川人文图,由蜀江北岸之长寿县,有汽车道东北经垫江、梁山、开江(即新宁)、宣汉,北越巴山至子午镇,此正乐温经梁山之天宝荔枝驿路线。
  此道全程约二千里。按唐代规制,急驿日行五百里;为贵妃尝新,飞骑日行近七百里,三日而达长安,超乎规制最大之速度。而此一路多行山险间,人马必多倒毙者,故杜翁云“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王象之云“人马死于路者甚众,百姓苦之”也。
  此程全程虽不可确知。然前考涪州经忠、万、开至长安之大道二千二百四十里,比而观之,此道约二千里,绝不逾二千一百里。前引《舆地纪胜》录《洋川志》,荔枝三日而至京师,则日行约近七百里。按唐代大赦文,常云“赦书日行五百里。”又考《元和志》四新宥州目云:
“李吉甫……请自夏州至天德军复置废馆一十一所,以通急驿。……从天德取夏州乘传奏事,四日余便至京师。”
  按同卷天德军目,“西(南)取宁远镇,故落盐池,经夏州至上都一千八百里。”是急驿盖日行四百里,赦书五百里,盖最高之速度。驿送荔枝更加速至日行六百里以上至七百里也。
  《唐国史补》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张岱《夜航船》载:“唐天宝中,贵妃嗜鲜荔枝。涪州岁命驿递,七日夜至长安,人马俱毙。”
  这里虽然未说驿传所送荔枝产自何地,但汉代史书早有记载:东汉元兴元年,“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后汉书·和帝》)。还有唐代中书宰相张九龄,写了脍炙人口的《荔枝赋序》称颂南海荔枝:“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夏季,其实乃熟,状甚琼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南海荔枝既然如此美味,杨妃又如此贵宠好嗜,唐玄宗不惜民力,诏岭南特供,令驿马飞驰传递京师,遂成定论。北宋史学大家司马光所编《资治通鉴》也取了荔枝出自岭南一说:“妃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五载》)。
  但若细查此事,却发现其中实有纰漏,就是运输中的荔枝如何保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白氏《荔枝图序》中说:“荔枝生巴峡间……夏熟……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甜如醴酪……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当时在蜀地做官的白居易,说有荔枝生长在当地巴峡间,想必事非虚构;又说此果盛夏成熟,极难保存,三日之内竟可致色、香、味俱变。而荔枝本名,据说也是取谐音“离枝”,喻意不能离其本枝。严先生据此认为,如果杨妃嗜食的荔枝产自岭南(约指今广东、广西),则距长安有四五千里之遥,唐代驿传固然发达,但“诏书日行五百里”,已经接近马匹速度的极限(这里并非指一匹马的日行里程,而是指多匹驿马轮换奔跑之总程),即使因为杨妃所好,特更加速,日行也绝超不过六七百里。所以“岭南荔枝抵达长安,断不能仍保持新鲜”。
  检诸史料,发现其实古来为朝廷进贡荔枝的产地,向有岭南和涪州(位今重庆之东北)两说。有意思的是,汉唐时人多指自岭南,而北宋中叶以后人则多说自涪州。严先生推测,这也许是杨妃恃宠日久,惹得当时人怨恨,所以故意指说远地,以恶其名。
  北宋的苏东坡有《荔枝叹》云:“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北宋蔡襄《荔枝谱》直言“唐天宝,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先生分析说,从史料的原始性而言,当然应从唐人所说,而且汉代也有岭南贡献的记载。但从荔枝保鲜的角度看,这又绝不可能。反之如果从近邻长安的蜀地涪州飞驿到京,则比较合理可行。特别是因为杨贵妃幼年生活于蜀地,《国史补》称其“生于蜀,好食荔枝”。则她幼时就喜爱的水果更可能是本地所产。考证蜀地物产,原来涪州荔枝早因杨妃而有盛名,宋人范成大《妃子园》小序说:“涪陵荔子(枝),天宝所贡,去州数里所有此园。”范氏《吴船录》卷下“涪州”条又详细解说道:“自眉嘉至此,皆产荔枝,唐以涪州任贡,杨太真所嗜,去州数里,有妃子园。”《舆地纪胜》之“涪州古迹目”则记:“妃子园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
  宋人还进一步考证出,涪州荔枝的确切产地,应该在距州治西北一百多里的乐温县。从此地北上唐京,经严先生逐段考证,距离约二千里左右,仅是岭南至长安路途的一半。当地方志记载,“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即从涪陵到达县,驿马取西乡县,入子午谷至长安,三日之内就能到达,荔枝完全能够保鲜。所以这是一条最为可能而合理的运送荔枝路线。至此,给杨妃进贡的新鲜荔枝产在四川,终于大白于天下。
  《过华清宫》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与以上两首不同的是,这首诗另翻新意地选取“荔枝”这一特殊物象将贵妃的恃宠而骄,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和驿骑会汗淋漓,苦不堪言衔接成一幅画面。全诗通过以小见大的独特视角,选择“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烘托全诗的中心主题,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写法特别之处需要我们慢慢品味。如果只是读前三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不读最后一句,恐怕我们读者会产生很多悬念。其一,我们压根儿不知道为什么要从长安回望骊山;,再者,我们不明白“山顶千门”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开;还有,我们恐怕更不知道“一骑红尘”是干什么的、“妃子”又为什么要 “笑”……诗歌有卒章显志的写法,所以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无人知是荔枝来”,便会恍然领悟:原来,卷风扬土,“一骑”急驰,华清宫千门,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只是为了把新鲜的荔枝尽快送到杨贵妃嘴里。但是这确实是我们“无人知”的,一个否定句,既解了悬念,又画龙点睛,蕴含深广。
  读完首句,皇帝在当时的京城—长安,日理万机,而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次句承 “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这时候, “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听到皇帝谕令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没日没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比映衬,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虽是无言的谴责恐怕胜过千言万语。前三句诗并未提到荔枝,如果象前面分析的那样句句讲荔枝,就会太平淡很多。这正如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不由使人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 而最终导致国破身亡典故。“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也没有机会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蕴藉。(转自:风横-月卧)






杨贵妃吃的荔枝的确来自高州




        宋朝写《荔枝谱》的蔡襄,以学者兼高官身份,不仅贬抑岭南荔枝,甚而断言,杨妃时进贡的荔枝,并非岭南所出,当然亦非来自高山峻岭的八闽,意指四川。事实上,早在盛唐,杜甫咏诗已说得清清楚楚:“忆昔南海使,奔腾进荔枝”、“炎方每续朱樱献,皆是岭南贡荔枝”。杜甫写此诗时,距杨贵妃死后才十年,玄宗死后才四年,故其所言,确可信也。


         李肇《唐国史补》记载:“杨妃生于西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崔弼在《白云山志》提到:“唐天宝年间,贵妃嗜荔取之涪州(四川),经子午谷,路近而捷,特以南海荔枝胜蜀,每岁飞骑以进,亦不取诸闽也”。很明显,贡荔枝之地如自涪州运去,路近而快捷,但杨贵妃觉得岭南荔枝比四川出产的好吃得多,故取岭南而舍涪州。

         清代大学者、三朝元老阮元也有诗云:“如何天宝年间事,欲把涪州换广州。”也说杨贵妃喜嗜岭南荔枝而舍蜀品。阮元又在另一首诗中肯地说:“新歌初谱荔枝香,岂独杨妃带笑尝,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高力士是玄宗时很有势力之太监。《宦官传》述及:高力士,潘州(广东高州)人。他不仅奉迎杨贵妃,贡荔之处“把涪州换广州”,且又力念尝其家乡尤物之风味。可言玄宗诏进岭南贡荔枝,不仅宠就杨贵妃之意,也顺听高太监之情也。  

        苏东坡有诗曰:“东汉贡荔取之粤,天宝贡荔取之涪”这应是指杨贵妃也曾吃过涪州贡品,故有“取之涪”之说。诚然,苏东坡说的是实话。进贡皇宫荔枝,东汉永元时产地是岭南,唐朝天宝时曾是四川。但后来杨妃感到自己四川家乡的荔枝不如岭南,故此易涪州而换以广州佳品,这也是真事,并不矛盾。

        由此可证,杨贵妃最喜食的荔枝贡品,确是由岭南运去,毫无置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诗人杜牧的这一流传千古的名句,道出唐朝地方官吏进贡荔枝给杨贵妃享用的历史。但杨贵妃吃的荔枝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一直众说纷纭。

    我们研究杨贵妃吃的荔枝是哪里的,要从杨贵妃受宠唐玄宗的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15年(756)马嵬兵变处死这段特定历史条件,包括当时周围的人和事与地理沿革来科学的辨析,而且应尊重史学家的结论,加上已知的实际情况,用其中真实可信的哪种说法。本来千多年前进贡荔枝,路程数千里,交通不便,是劳民伤财的事,现在研究是为了历史求真,提高荔枝产地知名度,打响品牌,向国内外推介,扩大市场,促进荔枝生产,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荔枝果中王,潘州品质优

    荔枝果中王,并非潘州(今高州)人王婆自夸。唐代曲江公张九龄说:“荔枝状甚瑰脆,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经。”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31卷(1817页—1818页)记载荔枝“气味甘、平无毒……止渴、益人颜色、食之止烦渴、头重心烦、背肩劳闷,通神益智、健气。”《本草纲目》注:“荔枝,始传于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原产于我国南方,有百果之王的称号。”

    清代抗日英雄丘雄丘逢甲诗云:“若援牡丹花史例,荔枝原是果中王。”新加坡美籍华人美食评论家李若莲(新会人),曾在《联合晚报》著文称:“高州荔枝蜜(白)糖罂名冠百粤……果肉晶莹透明、果核特小,尤胜糯米糍和桂味,媲美增城挂禄。”

    茂名市在20世纪90年代曾举行过多届荔枝节,都组织国内外宾客从茂名市沿山阁分界到根子柏桥,这条路真令人心旷神怡。笔者参与接待陪同,在果园里宾客品尝白糖罂荔枝,都赞不绝口。回到茂名宾馆,意犹未尽,便三五成群赶到河西荔枝街,十多元一斤也大袋大袋地购买,带返与家人同享。

    更为可贵的是,原**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国和主席***,曾于2000年2月间亲临高州根子镇柏桥村委会(唐时为潘州毛山县地),参观荔枝基地,高兴之余在观荔亭下亲手植上一棵白糖罂荔枝树苗,并命名为中华红。如此中外名流同我们国家最高领导人,都盛赞中华红品质优良。1988年被广东省果树研究所评为早熟组第一名。确认高州(唐时潘州)荔枝品质最优,名不虚传。

二、贵妃爱吃荔力士存乡荔

   “汉王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后来在高力士推荐下,唐玄宗终于如原以偿,求得了“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美女杨玉环。陈鸿形容她的美貌是“殊艳尤态”、“超越众美”。刘昫《全唐文·卷41》载杨贵妃“姿色冠代”,在玄宗眼里“生平雅容,尔颜类玉。”《通鉴》卷215天宝三载:陈鸿咏杨贵妃“纤秾中度”用语恰当,既不纤小也不过度丰腴。唐李肇在《国史补》里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因为唐玄宗庞爱的杨贵妃特别嗜吃岭南鲜荔枝,便由高力士传旨岭南进贡。

    为什么选中潘州的荔枝呢?因为唐玄宗的内侍省监(三品)右监卫大将高力士(正三品)总管宫廷保卫、政务和事务,尤其高力士既是唐玄宗亲信心腹,又是选招贵妃入官恩人。杨贵妃“因妒媚,有语侵上”(《开天传信记》),二年之内,二次被送还娘家。《通鉴》卷215载:“天宝五载(745)七月是日上‘不怿’,力士看在眼里,便劝玄宗迎回的,力士又亲去迎回。所以贵妃心知肚明,也感力士恩德。而力士知道贵妃养颜爱食荔枝,而自己童年时父贵为潘州刺史(知府)自然吃过很多潘州好荔枝。每逢荔枝成熟上市,天天吃最好的荔枝,直至迟熟吃完足足一个月,所以也同贵妃一样有嗜吃家乡荔枝的情结,而且是品评荔枝的内行高手。在任宫廷总管内侍省监后,各地进贡的荔枝,亲口品尝,总觉得家乡的品质最优,以他的职权、政务都可以先省后奏,这荔枝贡品就可自己指定家乡进贡了。这既是出于公心鉴别荔枝贡品,更是对贵妃的关心,对玄宗的忠心,送给玄宗贵妃品尝家乡品质好的荔枝;也是对家乡的乡情和自己对荔枝情结的抒发。清朝乾隆时,两广总督阮元诗曰:“新歌初谱荔枝香,岂独贵妃带笑尝,应是殿前的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这是杨贵妃与高力士的荔枝情结的写照。

三、贡品各说各史实评说真

    唐朝杨贵妃吃荔枝事,距今一千二百年,虽然后人是难以说清楚的,但根据史料仍然可以分辩真假。皇帝贵妃要的东西,地方官员唯恐高攀不上,争相朝贡应是事实。然而仔细分析推敲,有的说法可以服人,有的则是站不住脚的。
    司马光著《通治通鉴》卷215载:“天宝载(745)七月,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而《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也坚持岭南进贡说。本来史学家根据国史馆记录资料整理成的史书,应是豪无疑问的。但有唐宋两位大诗人却持疑问,其理由都是岭南远运,存在保鲜问题,相比之下,涪陵比广州近一半路程,所以持涪陵(巴峡)说。唐白居易说:“荔枝采摘后,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外香味尽去矣。”白居易以保鲜问题而认为贡荔源于涪陵。而宋朝诗人苏轼则认为岭南广州离京(长安)5447华里,巴峡成都离京2379华里,相比之下,显然岭南比成都远一倍路程,保鲜困难不易运送(其实蜀道难于上青天,也比广东快不了许多)。

    但是这二位名诗人都忽略一个关键的历史事实,西汉高祖时(公元前206—195)和汉武帝时(公元前40—8)时,分别早于杨贵妃吃荔枝948年和882年。南越王赵佗归汉,曾献上荔枝,得到汉高祖以蒲桃锦回报。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长林苑建扶荔宫,宫中移植岭南荔枝树苗一百株,后来死了九十九株,仅存活一株,但终无结果。此后皇帝每年都要岭南进贡荔枝。

   《本草纲目》注:“荔枝始传于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原产于我国南方,有百果之王的称号。因此汉朝进贡的荔枝绝对不是巴蜀的,而二位名诗人却疏忽了这一事实。那时人们可以保鲜从岭南运到长安,为何晚近千年后,人们比祖先愚蠢到忘记进贡荔枝的保鲜技术了呢?所以路程远和保鲜难应是能够克服的。如此涪陵说便站不住脚了,他们当然可以进贡,但品质不如岭南高力士家乡的荔枝,自然贵妃爱吃高力士家乡的美味可口核小的优质荔枝了。

四、岭南各说各潘州最可信

    史学家已经证明:“杨贵妃吃的荔枝是岭南驰送致之”,那么在岭南又有广州说、广西说、潘州说。各说各的理,不能绝对排除,但比较之下,因为高力士是唐时潘州人,唐太宗时批准冯盎请求设置高州(治良德)、潘州(治茂名)春州(治阳春)分别由智戣任高州刺史(知府)智戴为春州刺史、智垡为潘州刺史。高力士父亲冯君衡过继其叔父智垡居潘州府城(今高州城)。此时岭南二十州均由冯盎管辖。所以唐初高州府治从阳江安宁迁治良德(今高州东岸镇)。潘州府治从南宕州定川(今玉林)迁治茂名县。当时行政区域据《茂名县志》载:高州管县三即良德、电白、保宁;潘州管县三为茂名(今高州市中西部)、毛山(后叫潘水)、南巴三县。高力士是茂名县城西门街人,虽然十岁离乡,但25岁任内侍省后,建宅第于家乡,地方官绅同他有来往。后高力士权顷内外,家乡官员理当保持同力士密切的联络。前文引证贵妃吃的荔枝是高力士故乡送的,也就是潘州送去的。那时潘州府地处处有荔枝,以茂名县城南鉴江河畔有荔枝圩,为荔枝集散地。《茂名县志》载:“毛山县故址在今县东八十里之浮山北。”后更名潘水县,仍治浮山岭北毛山旧址。南巴郡隋废郡立县,南巴县地是茂南的覃巴一带(唐初岭南道地图潘州从覃巴出海,高州则从水东出海)。现在水果专家认为浮山岭下的气候小环境,适宜荔枝生长,故果子品质优良。笔者年轻时高州(唐为潘州)效区处处有古老苍劲的老荔枝树,民间砍下挖空作榨油桁,榨花生油和菜子油,当时多植平坡,以数十株为一园,或屋前后零散种植,以后逐渐老死或因垦荒砍伐。

     那么潘州(今高州)的荔枝怎样远途驰送长安,保持新鲜呢?据高州对荔枝有研究的黎庆文和苏汉材二老同志说:“汉唐从陆路运送鲜荔枝的办法。《荔枝史话》有载:‘用大麻竹筒(口径十多公分)把一球球连枝叶整理好的荔枝,用湿草纸(竹子制的)包裹放进去,再用蜡封口。包装之后,通过皇家驿站,用加急千里马日夜兼程,换人换马飞送长安。因未离枝,所以送到长安历时四、五天还很新鲜。其实现在茂名市场经营荔枝摊贩,摆卖的荔枝保鲜也有简便办法,是日间喷雾,夜间有湿毛巾覆盖,也可保鲜数日。因此阮元的诗说是由高力士家乡潘州(今高州)送的荔枝是可信的,可能阮总督也试验过荔枝从潘州送京给清廷皇宫妃嫔品尝的。’”

    至于广州说:“因为唐时广州是广州府,离潘州甚远也,不甚可能。”高州、电白说则因唐时高州治良德,管县三,为电白县(今电白地)、良德县(高州北)、保宁县(今电白县西境),所以电白地域不符。羊角贡园说按《茂名县志》唐朝沿革载:“武德五年(623)置南巴潘水二县,属高州,贞观元年(627)改属南宕州,贞观八年(634)立潘州于茂名县,贞观23年(649),析潘水县增设毛山县,后废潘水县茂名、南巴、毛山归潘州,开元二年(714)复改毛山为潘水,潘州依旧领茂名、南巴、潘水三县。

    原潘水县在今县南境,天宝(741)后改名为潘水县,在县(高州市)东毛山旧治,故浮山岭下根子镇柏桥之贡园进贡可能性大。羊角“贡园”乃属电白唐为高州府地,因高力士要潘州进贡荔枝,故可能性小。而且荔枝品质不如潘州之毛山县(含高州根子一带)。故唐高州说可能性小。还是潘州说更合情理(即现高州之根子镇柏桥贡园)。或者潘州茂名县城附近佳品的荔枝也不能除外,或者荔枝圩集散地提供到荔枝果园摘取,往往以“贡园”之名各处预约收集佳品,约定时间集中驰送长安,亦有可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28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珠海
明月 发表于 2014-3-25 17:09
这些事情真的是很难说的啊,专家的话不要轻易的相信。

其实这 “风横-月卧”这个马甲网络流氓, 通过YY那些毁三观的东西表面是哗众取宠,实质是恶意攻击高州的历史文化。那个马甲的垃圾的德行与周边某些县的学术流氓通过学术造假与腐败来篡改高凉史来达到打击高州弘扬冼夫人只不过是一丘之貉而已!

“风横-月卧”这个马甲网络流氓,企图引用一些稗官野史,想当然或意淫观点,通过偷换概念,以假乱真,从而篡改高凉史,诽谤高州荔枝文化,颠覆很多客观史实在高州网友心中的认识。从而来打击高州文化的崛起及弘扬冼夫人文化,弱化高州文化的影响力,以来达到自己那种狭隘变态的小人满足感!







       一直以来在网络各大论坛上对高州进行大量的恶意攻击(包括地域攻击或者高州人被攻击)的大部分都是这个马甲所为!此网络流氓是冒名痒角④庸村人,名字叫:车qiu,四十岁上下,此人大部分时间住在茂名市区,而且每天有大量的时间上网!此人,心胸狭隘,扭曲变态,阴险狡诈,妒忌心强,骄矜自大,总是认为自己一点小聪明就自我感觉良好,又非常无聊,所以总是喜欢搞网络地域攻击或挑拨离间!

        此人,由于抱电白大腿心切,特别是自从十年前左右,高州与电白对冼夫人故里的学术争论后,此件垃圾网络流氓变本加厉对高州进行全方位的恶意地域攻击!这网络流氓ID的发言表面给人的印象不点样,但其平凡表面下拥有一大堆马甲,经常挂着不同的马甲对高州进行地域攻击,比如在广东发展论坛,茂名各大论坛等经常恶意地谩骂,贬低,歪曲,对高州进行地域攻击。经常在某些论坛挑拨高州与另外一些地区矛盾,比如这人经常在网络上挑拨高州与吴川,高州与茂南区或与其它地区的矛盾,造成高州受到某些地区的攻击!最明显的就是此人挂着不同马甲,发那些企图分裂石鼓镇祥山地区的帖子,在网上煽动高州与信宜对杨筠松风水文化弘扬的地区矛盾,其实这些年在茂名在线论坛,那个ID:茂南佬就是这个人的马甲。运用马甲对高州进行地域攻击,对高州人进行人身攻击或挑动高州与其它地区的地域矛盾都是此人屡试不爽的变态恶心行为!

       这些人这样胸怀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小人而已。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识做的就收皮吧?不要再失礼到自己的家乡了,这些跳梁小丑的把戏是时候落幕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25 15: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广州
噢,惨,好失礼!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25 16: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
反正高州荔枝好食就得,象争西门庆的故里一样,有啥好争。

该用户从未签到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发表于 2014-3-25 16: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茂名
楼上的~同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25 16: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茂名
听我阿公个阿公讲是高州的。古人用新鲜竹筒凿洞放荔枝进后用蜡密封的。听说同时放进竹筒的还有浮山岭产的一种神奇保鲜叶子。你别说,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12-6 22:4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累计签到:39 天
    连续签到:1 天
    发表于 2014-3-25 17: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茂名
    这些事情真的是很难说的啊,专家的话不要轻易的相信。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25 17: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中山
    在全国范围内,人们比较认同增城和从化的荔枝,很少人听说高州的荔枝很有名气。因为这水果分布岭南各地。如果说杨贵妃吃的荔枝是高州的,只能从杨贵妃身边的红人高力士说起,因为高力士是高州人,极有可能从高州选取优质的荔枝做特产朝贡杨贵妃品尝。其他的理由很难说得清楚了。唐朝时候,高州还是比较遥远的南蛮之地,但广州已经是国内名城了,考古人士认为是从增城从化一带选送荔枝的可能性比较大。

    该用户从未签到

    累计签到:61 天
    连续签到:1 天
    发表于 2014-3-25 23:27: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茂名
    唉!好吃就行了,有什么好争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发表于 2014-3-28 10: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茂名
    唔理掂都好,高州荔枝仲系好有名气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高州论坛 (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98102440668 )

    GMT+8, 2024-9-22 10:36 , Processed in 0.09717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粤ICP备2022108349号 X3.4

    © 2001-2023 粤ICP备2022108349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a href="https://beian.miit.gov.cn/" target="_blank">粤ICP备2022108349号